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资讯|郑昌辉《从工程设计到社会设计——乡村设计更新的转型》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4-03-20 14:37:58 编辑:

2024年3月19日,我院邀请到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郑昌辉为师生们开展讲座。郑老师是乡土景观与遗产保护、城乡规划与空间更新、艺术设计及其理论等领域的研究者,拥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他著有多部重要著作,如《图解思考与设计表现》《新概念建筑钢笔画》等。除此以外,郑老师在实践领域荣获多项重要奖项,包括首届筑巢奖银奖、首届老宅新生设计奖、第十二届国际空间设计大奖——特奖(城市十强)、第十四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奖一等奖、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金奖等。他还被评选为第四届中国设计年度人物“年度青年设计专家”。在乡村设计方面,他完成了30余项项目,并入选民政部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案例等。郑老师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历激发了我院师生的求知热情,吸引了包括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甄亚雷在内的近两百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题目为《从工程设计到社会设计——乡村设计更新的转型》,郑老师从构成的概念与历史渊源出发,结合其自身实践经历,为我们展示他在乡村设计领域的深厚造诣以及对于城乡规划与空间更新的独到见解。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将探讨设计和艺术教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如何感知图形和形态,并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其次,讨论从工程设计到社会设的过程,重点关注从空间到社会的感知,以创造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环境。

第一部分:从构成到设计

在这一部分,郑老师探讨了从构成到设计的过程以及形态感知。首先基于近代三大构成的概念认知指出了日常对构图理解的割裂和其作为工具的重要性。他借用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修拉的《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以及马蒂斯的《舞蹈》等作品,生动地展示了文艺复兴至包豪斯艺术发展500年来从图像到图形的整体趋势,从具象向抽象的演化逻辑,以及构图到构成的发展趋向强调了构成形式推理和图形承载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在构成到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审视构图,把握事物内在本质和关系,避免片面处理,实现更有效设计。形态感知是设计的关键要素,将构成要素有机结合,实现更完整有效的设计。



第二部分:从工程设计到社会设计

在这一部分,郑老师借用实践经验探讨了乡村设计向社会设计的转变,强调了设计师在乡村更新中的角色以及他们与当地社区、政府、企业等各方合作的重要性,共同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他探讨了在乡村设计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结合社会参与、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实现设计的综合性目标。例如,他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宿舍地下空间的改造为例,借用色彩与立体空间构成展示了图形的构成与张力,同时结合了对西溪南古村、柏木塘、七个鸡窝、郭亮小学改造的研究经验,总结出文旅乡村的历史建筑景观承载着多种群体共同的乡村构想。他提出了多利益主体能动性、偏好度、地方感的协同乡村记忆与新乡土工艺相结合的观点,强调了工程化设计向社会化设计的转变,以及高校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引导与实践的重要性。 

郑老师指出乡村振兴需要多利益主体协同推进,这其中包括政府的强制权、本地的合法权外地的经济权以及社会的胜任权共同构成的公众合力参与乡村实践。不仅要尊重普通人的生活、感知与记忆,将乡村视为多群体的共同故乡,还要像八爪鱼一样站位暧昧,要“把自己作为设计工具”,艺术、社会观与价值观都是设计手段!

    讲座最后,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唐聪聪为本次讲座作出总结:郑老师借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历通过案例和实践经验阐述理论观点,指出在乡村设计向社会设计转向的现在,我们要迎接乡村设计领域的成就和挑战并积极参与乡村更新之中,本次讲座为我们深入了解乡村设计领域提供理论补充和实践指导,同时也将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对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交流
首页  |   学院简介  |   专业设置  |   学术交流  |   学生工作  |   党团建设  |   招生就业  |   国际交流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伏羲大街  邮编:050700

ICP备案号:冀ICP备11000893号